2024-10-03 13:04
前段时间,和朋友一起去日本做了一次深度酒店业体验和交流之旅,旅途中看了各种业态的酒店,感触颇深,接下来将分几次与大家分享。
比如日本是私有制,他们的酒店基本都是自持土地和物业,这就让恒产者有恒心,在经营和维护上所有者很用心,才会出现那么多的百年企业,才会有日本人对品质、诚信、隐私等等的追求。
下图是一家经营104年的温泉旅馆,还在使用非常传统的钥匙开门方式,设施虽然老旧但维护保养很好。
同时日本人塑造的敬业、等级、工种平等等文化,也是让这个社会看起来很有秩序和规范。
所以做为一个组织,最重要的就是做好制度设计,来激发人性中的善,通过文化建设来塑造相应的氛围。
酒店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产业,对人力的依靠非常重,合适的制度和机制可以有效调动员工积极性,从而提高服务效率和品质。
日本由于资源匮乏,劳动力短缺,导致其在每一个环节上都那么重视细节,以及资源的保护及利用。比如日常的垃圾分类、酒店产品的细节设置,以及酒店产品日常的维护和保养,还有到处可见的海报和说明指示;
此外劳动力的短缺,也体现在他们对劳动的重视上,比如高昂的加班费,比如个人对履历延续性的关注度很高,一旦履历间有间隔很影响就业,比如很多人70多岁(这也和日本人平均寿命比较长有关)了依然在工作,且每个人都非常敬业(涉及到个人隐私就不上照片了)。
同样是由于资源限制,日本酒店的客房面积普遍较小,大部分都集中在15-20平米左右,客房的床也基本都是1.1米和1.5米的配置,客房内空间利用度非常高,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,如下图。
这种对细节和品质的追求,是值得我们国内酒店学习的,国内酒店的客房面积都有越来越大的趋势,如何把大空间做出精致感,这是一个挑战。
与客房面积狭小相对应的是,日本酒店都特别注重公共区域的打造,绝大部分酒店的公共区都还是比较大的,而且配备都比较完善,见下图
这种小客房大公共的模式,有利于客人在公共区域交流和互动,从而也能带来营运的收益,或许值得我们国内酒店同行学习和借鉴。
大公共区域的存在基本都是出于对运营需求的考量,而非简单的功能配套逻辑,也就是每一个平方都是为收益而存在。
第四,对一个产业的定义,决定了这个产业的内涵和外延,在日本酒店是服务业,而非住宿业和文旅业。
由于将酒店业定义为服务业,所以在日本的酒店里,首先考虑的是服务品质而非人房比,以满足对客服务为第一要素。
比如日本的酒店一般都是上午10点退房,下午4点入住,在这个期间是酒店打扫和清洁时间,即使客人早到了,也要在大堂等候,而不可以提前办理入住。这是为了保证客房干净整洁的需要。
出于服务质量和效率的考量,在酒店的餐厅里都会配备相关的用餐状态提示卡,如下图
除此之外,日本几乎每个酒店都有专门的产品售卖区域,尤其是温泉旅馆的商品售卖区域更是接近公共区域的1/3,商品内容更是包罗万象,可谓是个小型超市,如下图
这既是酒店满足客人需求的服务(这可能和日本整个零售环境有关,在日本基本是同质同价,并不会因为是酒店场景商品的价格就会高),也是酒店非房收入的来源。
非客房收入一直是国内酒店的痛点和努力探索点,如果借鉴日本酒店的思路,将该部分做为酒店服务的一部分,换个经营思路可能会有启发。
在日本每个环节里都透露出自助的形态和意识,比如酒店的睡衣、浴袍、六小件等等,比如满大街的各种自助设备,从卖饮料到卖拉面,还有各种扭蛋机等等,见下图
这既是一种对劳动力的节省,也是一种人与人社交距离的划分,这对我们国内酒店经营有所借鉴。
虽然自助文化发达,但是在日本酒店里看不到外卖和送物机器人,日本人对移动互联网的依赖也很低,这可能和日本注重隐私和个人生活,以及线下人际联系有很大关系。
这其实也是我们做为服务业的酒店,在选择自助化和人力服务之间要有所取舍和均衡,如何给到客人更好的体验可能大于简单的成本节约。
第六,高速发展之后的泡沫破裂,可以称之为是经济衰退或是低欲望社会,也可称之为洗尽铅华。
经历过高速发展之后必然会有一些衰退,但是当再次起飞时,一定不是原来的路径,而是新的开始,日本酒店行业更多的是在服务上和公共空间上发力(星野OMO系列很明显,如下图),
中国酒店业也正在经历疫情后的复苏,这个过程很痛苦,流量见顶,产品老旧,如何在存量中寻找新的增量或许星野OMO系列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。
Copyright © 2002 尊龙凯时·(中国)人生就是搏! 版权所有 备案号:ICP备61544118号-4